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新闻资讯 -> 学院新闻 -> 正文

经济学系《学经济》编委会举行学术沙龙 讨论“中国近期是否会发生大萧条”

作者: 发布时间:2008-04-14 点击数:

4月13日上午,经济学系《学经济》编委会在经济学系会议室举行关于“中国近期是否会发生大萧条”的学术沙龙。经济学系主任助理赵建副教授、《学经济》主编张兴祥博士以及校本部全体编委参与研讨。《厦门商报》记者陈晓东也应邀参加本次学术沙龙。

2004年11月,奥地利学派新信徒克拉斯穆尔·佩佐夫(Krassimir Petrov)在《全球财经观察》上发表了《中国经济的萧条风险》一文,认为中国将在2008-2009年某个时刻可能会发生一次大萧条,其依据是奥地利学派的商业周期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通货膨胀性信贷繁荣。这个理论认为,过度投资必然引发通货膨胀性信贷繁荣,在通货膨胀性信贷繁荣之后,必然出现泡沫破灭,经济陷入崩溃。佩佐夫将中国2001-2004年与美国1921-1929年进行比较,发现二者之间惊人相似:“过去美国所犯下的每一个重大错误,今天中国都在重复。”因此,中国必然走80多年前美国走过的路,必然步美国1929-1933年大萧条的后尘。

与会师生围绕佩佐夫的观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分别就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大萧条、90年代日本的经济衰退以及拉丁美洲、东南亚的金融危机进行对比分析。随后,大家对目前中国可能引起大萧条或者经济波动的可能性因素作了深入的探讨,内容涉及中国股市、房市发展情况,国家宏观调控,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汇率、通货膨胀以及国内外政治局势等,均表达了对当前经济运行情况的担忧。但大家认为,大萧条是由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它不仅涉及政治、经济层面的因素,而且与公众特别是投资者的心理预期有关。只要实体经济的基本面良好,公众的信心稳定,就不会触发大萧条。从长远角度看,我国放缓经济增长速度,对及时调整经济结构、转变政府干预经济方式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这次学术沙龙持续了两个半小时,据悉,《学经济》编委会还将就该话题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和探讨。

(经济学系 吴旺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