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下午,《学经济》与《厦门商报》联合举办学术沙龙,主题为“经济危机与厦门”。《厦门商报》记者陈晓东、经济系主任助理赵建副教授和《学经济》05、06级编委出席本次沙龙。
执行主编姚红艳认为,厦门要借助国家产业调整机会,推动本市电子产品、LED产业的生产推广和发展,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提高我市在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力;借鉴拟培育的百亿产值的印刷产业集群的措施,积极推动厦门与台湾印刷业的对接,引进台湾印刷龙头企业及其上下游配套企业,并加大厦台两地出版印刷业的各种交流活动;厦门作为一个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城市,还应在旅游的产业链上多动脑筋,加大旅游资源的利用率,可以发展类似定制服务的服务性产业,同时拉动餐饮住宿等其他服务业的发展。
05级编委刘刚从全球-中国-厦门的角度发表见解:在宏观层面上,尽管中国一季度经济数据出现很多利好的表现,但中国经济率先复苏的想法仍然过于乐观。就厦门而言,为了解决出口滞销的问题,他提出了创造“厦门制造”的想法,即政府成立相关的行业发展协会,联合厦门企业向内陆进军,引导企业积极开辟内需市场,到中西部地区去销售“厦门制造”的产品。
06级编委赵柘锦则认为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人们的消费预算降低,对于价格变得更加敏感。对旅游等较为“奢侈”的活动的需求欲望可能降低。而旅游业的门票价格以及其他配套服务的价格很多都受到政府的管制。厦门旅游业可以适当降低价格,以吸引消费者来夏旅游,达到“降价促销”的目的。他还就目前中小企业依然存在的融资难问题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06级编委朱敏娴认为,由于国际市场需求下降,订单减少,价格下跌,厦门工业企业受到严重影响,厦门的发展在由外向转向内向发展中必然会涉及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政府须要起引导作用,以更好地调配资源,如在融资方面,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向固定行业的投资作为贷款担保的条件,起到资金流导向的作用。她还建议对价格弹性较大的物品实行降价来促进消费;更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加大对台交流的措施。
05级的王天娇同学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应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人民币国际化战略,藏汇于民,允许民间持有外汇。
赵建老师认为,目前宏观经济形势仍不明朗,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危机中出现了大中小企业的分化。资金充足的大企业能够安然度过难关,而大量的中小企业则命悬一线。他指出,历史上没有依靠内需摆脱经济危机的先例,必须内外同时复苏,故单纯启动内需没有实际意义。在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他建议采取政府担保、企业互保的方式,并发展风险投资和私募投资。对于厦门的经济发展,他提出的政策建议有对外发展服务贸易,对内发展现代服务业(如外包服务等),如建成酒类进口的专门港口,把厦门打造成全国酒类进口的中心城市,放松港口吞吐货物的限制,促进港口的发展。
(经济学系 郑梦婕 宋喆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