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硕和博士

学硕和博士

教务信息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人才培养 -> 学硕和博士 -> 教务信息 -> 正文

切实加强学科建设 构筑高校核心竞争力

作者: 发布时间:2004-03-23 点击数:

切实加强学科建设 构筑高校核心竞争力

李岚清副总理多次指出,从现在起,高等教育要转向以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任务的阶段。今年六月,十大网投正规信誉网址召开了二十多年来首次的全校学科建设工作会议,从实现建设研究型大学的长远发展目标和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出发,提高全校师生对学科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统一思想,研究“十·五”期间加强学科建设的若干具体措施,争取在全国高等教育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环境中,把我校学科建设切实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通过切实抓住抓好学科建设这个“龙头”,推动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本文着重论述我校从构筑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加强学科建设的一些认识和思路。

一、学科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一般来说,学科包含二个方面的基本含义。首先,学科是人类知识体系的基本单元。将知识体系中具有内在联系和相同的表现形式与运动规律的各个集合划分为相对独立的一个个学科,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研究。通常使用的学科专业目录就是它的外在表现。其次,学科又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组织基础,是大学的基本元素。大学的教学、科研机构基本上是按学科归类来设置的,教师都归属于一定的学科领域,并通过学科的建制形式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活动。学科的建制既是学科的一部分,也是学校的一部分,两者相结合就构成了高等教育系统的核心和基础,所以,学科又成为大学的基本元素。

学科建设的基本内容:第一,作为知识体系基本单元的学科建设,必须为发展知识生产力服务,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科学的组织协调,在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上面取得高水平成果。由于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过程在不断深化,知识在总量增加的同时,也会发生结构体系的分化、整合和创新,导致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不断出现。所以,作为知识体系单元的学科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学科建设必须反映这一客观要求。第二,作为大学基本元素的学科建设,必须在专业设置、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反映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能动地促进学科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在知识经济推动下,由于设立了灵活的、综合的跨学科研究组织,而促进了新的学科产生和发展的例子层出不穷。这就是要求我们不断进行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特别是学科组织体制的改革,以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

把这二个基本层次的内容概括起来,学科建设就是指围绕提高学科水平所做的一系列基础性工作。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学术队伍、教学和研究设备、资金投入、后勤服务设施等硬件,也包括学科发展方向、领导观念、组织管理体制、激励机制、运行环境等软件。高水平的学科建设就是这二个方面的集成。

对高校来说,学科是学校发挥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基本“平台”;学科水平是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主要体现。

首先,学科是高校履行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基本“平台”。高水平大学的基本标准体现在三大功能上,就是能够培养高水平的人才,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供高水平的社会服务,包括重要的决策咨询和科技产业化,而这些都离不开学科建设这个基础。第一,高水平的人才,即“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除了基本的道德素质外,他的知识总量的增加和知识结构的形成,一般都要归属于某一个学科,需要接受某一学科的知识、技能的培养。因此,这一学科的建设水平如何,对形成高水平人才的高素质和创造性有基本的“塑造”作用。第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的创造,也是在某一学科或学科领域中进行的。这一学科的已有的科研基础水平、科研活动的组织形式、团队精神和实验条件等,都会对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发挥重大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影响;第三,能否提供高水平的社会服务,也取决于学科建设水平。因为社会服务是具体的,无论是发挥思想库、“智力源”的作用,为决策提供咨询,还是实现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产业化,都离不开学科建设这个基础。之所以说学科是高校发挥三大功能的基础“平台”,就是指它构成了大学各项活动最基础的部分。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大学在科教兴国中的作用,就要高度重视、认真做好学科建设工作。

其次,学科水平是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最主要体现。一流大学必须要建设一批一流学科。同样,高水平大学也必须拥有一批高水平学科。正因为学科构成了大学各项基本活动的“平台”,学科水平高低就成为判断大学办学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世界一流大学之所以著名,都是有赖于其拥有一批一流的学科,综观世界著名高等学府,都是因为拥有一批高水平的学科而著名。可以在高等教育史看到,一些学校学科经过长期建设,取得了较高水平,它们就会在高等教育的学科体系中占据某一学科领域中的“制高点”,吸引了一批优秀人才在其中工作。而这些“制高点” 又因为具体分布在某一个高校中,从而就带动了其所在高校办校水平和综合实力的提高。一个高校一旦拥有若干个或一批这样高水平的学科,它的整体水平也就“水涨船高”了。所以,高水平的大学是以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为基础才逐步形成的,高水平大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整体水平高。正因为如此,学科建设是大学建设的核心和龙头已成为一个共识,加强学科建设已成为绝大多数大学的办学重点。

二、构筑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进入新的世纪以来,我国高等学校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又面临巨大的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国际间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越来越取决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取决于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同时,国际、国内之间的教育竞争,特别是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已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在学科水平的竞争上。

面对这个新形势,如何加强学科建设?首先要在思想上树立二个方面的基本认识:

第一,学科建设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面对新形势,要有新思路。学科建设必须从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全局,适应日趋激烈的知识与人才竞争的战略高度出发,增强紧迫感和时代感,落实江泽民同志教育创新的思想,用新的思维、新的视野,在新的高度上明确学科建设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进而提出和落实有效的建设措施。

其次,作为以上创新认识的具体化,我们认为,可以从构筑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对学科建设进行科学定位。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是由其整体竞争力决定的。这个整体竞争力由若干个分项内容构成。由学科建设的基础地位和标志作用决定,在学校整体竞争力中最重要的也是构成整体竞争力的核心部分就是学科建设水平,因为它的形成需要各方面工作的合力,它的水平又将在总体上决定学校的竞争能力。因此,学科建设是高校竞争力中的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核心部分,是学校发展中要紧紧抓住的“龙头”。我们要从构筑核心竞争力的高度来认识加强学科建设对高校发展的重大意义。

就象最近有关机构所做的全国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一样,高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往往通过排名来反映。实际上,高校之间水平和能力相互比较的基础在于高校的整体竞争力。这个竞争力由若干个分项内容构成。由学科建设的基础地位和标志作用决定,在高校整体竞争力中最重要的也是构成整体竞争力的核心部分就是学科建设水平。所以,可以将学科建设水平称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首先来源于面临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企业。根据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的观点,核心竞争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能力。这一概念同样适合于高校。因为高校作为具有特定功能的社会组织,学科建设水平是高校功能得以发挥的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核心条件。把学科建设称为高校核心竞争力,就是因为它的形成,需要各方面工作的合力,而它的水平又将在总体上决定学校的水平和竞争能力。因此,加强学科建设就成为构筑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三、做好“十·五”期间学科建设工作的基本思路

认识了学科建设的重大意义,特别是要从构筑学校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加强学科建设,还要从我校的实际出发,统一学科建设的思路,以落实学科建设的措施。我校的主要工作思路是:

(一)明确以加强学科建设促进发展的思路

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为动力,从构筑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学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出人才、出成果、上水平。因此,它与学校其他的各项工作并不矛盾,而是带动和互相促进的关系,是有机结合的关系。现在特别强调的是,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学校各项工作,促进学校“十·五”期间的改革与发展。

(二)明确加快学科结构调整的思路

李岚清同志多次强调,要充分运用高校前一阶段改革的成果和形成的有利条件,全面进行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创建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中心,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围绕十大网投正规信誉网址“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我校“十·五”期间学科建设中的学科布局和结构调整,要根据我校综合性大学的性质和独特的区位优势,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路和“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文理并重、巩固基础、培植特色、加强应用”的原则,通过布局和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为形成学校长远的核心竞争能力打好基础。

根据国家建设、科技发展、人才培养的需要,我校“十·五”期间学科建设的总体设想是:根据学科深度融合和交叉、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的原则,在巩固和发展现有基础学科和优势学科的基础上,更新传统学科,积极培植和优先发展一批新兴学科、交叉边缘学科和高新技术学科。

学科调整的具体方向是:①在巩固化学、经济学等基础和优势学科的基础上,瞄准国际前沿和国家前沿领域,更新改造传统学科,加强和发挥基础学科在新世纪的竞争力;②大力发展生命科学、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以及管理学、法学等在21世纪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学科;③注意加强计算机与信息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工程应用学科的建设;④主动适应东南部地区特别是福建省发展的迫切需要,注重发展省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⑤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促进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形成一批新的学科增长点。

在学科建设和布局调整中,要注意形成“文理两翼齐飞,基础与应用共同发展”的基本发展格局。这是1999年我校科研工作会议提出来的。近三年来,已取得了一定成效。江泽民同志去年和今年先后两次所作的关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四个同样重要”,要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讲话,对我们学科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我们在工作中要认真贯彻这一指示,把我校学科基本格局建设好。

(三)明确分类指导、分层次建设的工作思路

在学科结构调整和提高各学科水平的工作中,应该根据我校各个学科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实行分类指导的工作方针。根据对各个学院的调研,我校的学科建设大体可分成四类类型:第一类是经过长期建设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今后着重要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巩固原有基础,调整前沿方向,进一步完善人才队伍,提高教学和科研装备水平,使其现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进入国际先进水平行列;第二类是部分学科经过努力,已基本接近国内先进水平。今后要着重对它们进一步必要的扶持,把它们进一步做“强”,进入国内先进水平行列;第三类是有一些交叉新兴学科,已有了发展的苗头。今后的任务是给其创造发展空间,把它们进一步做“大”、做“实”。第四类是少数学科还达不到重点大学应有的水平。这一类学科的当务之急是要解决突出“短腿”问题,找出发展的“瓶颈”制约,使其尽快达到国内学科发展的基本要求。实行分类指导,针对不同学科的情况特点采取不同的指导方针,进行分层次建设,应是我们“十·五”期间学科建设的重要工作思路。

(四)明确以改革为动力推进学科建设的思路

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方方面面工作很多。如何推进?还是要以改革为动力。在新一轮的学科建设中,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对学科建设的体制和机制进行改革。一是要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以创新为目标,通过重大项目的争取和组织,集中力量建设若干个新的学科“平台”,形成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增长点”;二是紧紧围绕培养新的学科带头人这一关键,通过人才工程,更新和加强学科梯队;三是要形成新的学科建设体制和运行机制,如,学科建设要以项目为基本建设单位,建立开放式的建设新机制;要建立学科建设多元化的投资体制,争取多方面、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要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对学科建设进行动态管理,做到重点建设的学科有上有下;在某些学科领域探索实行“学科特区”的管理体制,等等。另外,还要进一步明确学科建设的主体。十·五期间学科建设要实行在学校宏观调控下以学院(所)为学科建设主体的组织体制。重点是要进一步放权,使学院真正具有进行学科建设的权限和能力。当然,以学院为主体,不等于学校在学科建设上面可以撒手不管。它对资源配置、工作指导、信息传递和组织协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的有关工作部门必须适应这一体制的要求,提高工作水平,改进工作方法。

(五)明确“重在建设、苦练内功”,着重内涵发展的思路

学科建设存在外延式扩大和内涵式发展二种发展模式。现在一讲学科建设,许多同志往往对上面提条件考虑得的多,而对如何把建设条件和发展目标挂钩,自身苦练内功,着重通过内涵发展来提高方面考虑得不够。学科建设有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内涵发展就要重视学科建设的软件方面,主要依靠软件方面的集成来实现集约型的发展。“十·五”期间,在继续进行必要的硬件建设的同时,着重点要放在学科建设的软件方面,要从发展方向调整、人员组织、队伍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建设、体制与机制创新、扩大对外交流和合作和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等方面狠下功夫,走出一条以内涵发展为主的学科建设道路来。

在明确这些工作思路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加强学科建设的各项具体措施。在这次学科建设工作会议印发讨论的《十大网投正规信誉网址关于加强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半年下发后将成为今后我校学科建设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总之,我们十大网投正规信誉网址要在新的竞争中落实“十·五”计划,建设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必须从根本做起,把着眼点落在学科建设上面。要树立战略性、前瞻性和整体性的观点,从构筑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高度,抓住学科建设这个龙头来推进各项工作,以切实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为全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作出贡献。

(陈传鸿 十大网投正规信誉网址校长、研究生院院长;陈甬军 十大网投正规信誉网址研究生院副院长;厦门361005)

参考文献

1.《学科发展与学科制度建设》,《光明日报》2002年6月4日理论版。

2.顾明远等主编:《世界教育大系·高等教育》,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潘懋元:《关于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高等教育研究》1993年第3期。

TOP